案例展示
西安某大型能源企業薪酬體系優化改革項目案例
一、項目背景
該企業成立于2006年,注冊資金10億元,在崗員工2300余人,是西安市乃至陜西省能源行業的重點企業,核心業務為基礎能源的供應以及相關設施的生產、設計、經營、維護維修、質量控制、技術服務、科研開發、管網測繪、物資貿易等,承擔著市國資委重要的戰略使命,同時,也是基礎民生保障領域的中堅力量。
此前,該企業因歷史原因導致薪酬體系側重于“檔案工資制”,工資水平與崗位價值與實際貢獻嚴重脫節,人力資源投入產出效率低下,未能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為企業戰略落地精準賦能。在目前的宏觀環境及行業環境下,薪酬體系亟待改革。故該企業聘請中交匯思達為其開展薪酬體系優化改革服務項目。
二、項目目標
1、以“繼承歷史,立足當下,面向未來”為改革原則;
2、薪酬體系從 “檔案工資制”轉變為“崗位工資制”;
3、通過崗位價值評估,實現“以崗定薪,以勞取酬”,“崗位晉升有階梯,工資加減有通道,能力提升有激勵”;
4、構建科學合理的薪酬結構,體現內部崗位公平;
5、通過本次改革,最終實現“多勞多得,多(技)能多得”。
三、主要問題
中交匯思達項目組通過工作人員訪談、調研問卷分析、文件資料研究等方式,發現該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:
1、有超過80%的人員對現行的薪酬體系存在不滿,同時有超過50%的人員認為目前的薪酬差異不能夠體現崗位之間的相對價值?,F行的薪酬框架為 “檔案工資制”,不符合現代化企業性質和企業發展規律。從薪酬理念、結構等方面制約了人資管理,制約了企業發展。
2、職工的薪酬發展通道與職務晉升掛鉤,通道較為單一,不利于專業型、技術型人才和一線職工的發展。
3、受“檔案工資制”的結構影響,調薪未能充分考慮崗位的“價值”、人的“技能”以及工作表現。工資水平與工齡高度關聯,存在“高薪低崗”,青年職工工資水平競爭力不足的情況。有近70%的人員在本次改革中最關注“工齡工資”,表明“工齡工資”已在多數人的觀念中固化,亟待改革。
4、有超過85%的人員認為薪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員工的積極性?,F行的“技能工資”未能有效調動職工提升工作技能的積極性。
5、“職工教育經費”已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進行計提,但在職工技能培訓、技能認證方面的支出有限。
四、解決方案
1、將“檔案工資制”調整為“崗位工資制”,從工齡導向轉變為以崗定薪、以勞取酬的價值導向,采用科學、系統、全面的崗位價值評估方法,綜合多維度、多要素,對集團內部所有崗位進行價值評估,量化評價各崗位在組織內部的相對重要性和相對價值,以此作為薪酬體系、崗位層級設計的基礎。同時,采用以崗定薪、調崗調薪的機制,充分體現崗位價值。
2、建立多元化發展通道,設置管理、專業技術、生產、工勤等不同的發展序列,明確不同崗位的職級范圍、職級對等關系和職級晉升標準,同時,鼓勵職工根據企業需要和自身優勢,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通道,每一個序列都有相應的晉升機會,提高職工對于未來成長的熱情。
3、結合工資總額與歷史工資,測算薪酬數據,調整薪酬矩陣,劃定薪級薪檔,設置寬帶薪酬,薪級與職級相對應,職級調整的同時,薪級也會進行相應的調整。不同的薪級內設置多個薪檔,依據績效結果、綜合表現等方面進行動態調檔,確保職工在職務職級沒有晉升的情況下,通過自身努力也能夠實現工資的增長,增強職工的成長預期。此外,優化工齡工資計發規則,工齡不再和崗位工資掛鉤,僅為單獨的工資項,隨著服務年限的增加,工齡工資小幅增長。
4、參照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規則,制定符合企業自身實際需要的技能等級評定方案,充分考慮專業職稱、資質證書、職業技能等因素,對于沒有相關國家技能等級認定標準的崗位(工種),結合行業、企業、崗位(工種)的實際需要,設置對于技術能力、實操能力的要求層級,設計公開、透明的等級評定標準,不同的認定等級對應不同金額的“技能工資”,從而增強職工提升員工的積極性。
5、將“職工教育經費”在本次薪酬體系優化過程中一并考慮,用作員工持證的一次或多次激勵,并與職業技能培訓認證相掛鉤,使用“職工教育經費”對員工進行激勵,在工資總額不增加的前提下,增強員工提升技能、學習成長的積極性。
五、客戶評價
“中交匯思達項目組專業高效、認真負責,能夠準確把握客戶需求,全面識別企業風險,精準出具項目方案,高效提交項目成果,有效推動了薪酬體系優化改革項目的平穩落地。”